查看原文
其他

不进行垃圾分类到底伤害了谁?

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张是之 Author 张是之

点击上面蓝字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!!


文:张是之

来源:张是之(ID:zi-liu-di)

原标题:谁是受害者?


众所周知,7 月 1 日,《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,包括北京在内的其他城市很快也会跟进。

不光实施,而且加大了对不规范分类的监管和处罚力度。据报道实施当天,上海执法部门就开出了 623 张整改单。

强推垃圾分类这件事,很明显的分成支持和反对两派阵营,赞成者有足够多的理由,反对者同样也可以找出很多反对的理由。

如果你持有任何一方的观点,试图去说服另外一方,我劝你还是算了吧。

因为孩子他妈一听这事就说这是好事啊,应该支持,虽然我提醒她时间是成本、人力是成本、谁主张谁出钱,但效果嘛。。。

有些道理看上去很有道理,但经不起逻辑的拷问。有些看上去很反常识的逻辑,当你没想通的时候看上去很无厘头,但当你跨过去之后也许就再也不愿回头。

看过几篇文章分析垃圾分类强推,主要是从成本、收益角度,以及垃圾分类的可行性来分析的,写的不错。

有过一定经济学思维训练的人,具有一定产权意识的话,对强推垃圾分类这件事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判断。

强推垃圾分类这事,我认为可以补充一个角度,逻辑上也许可以更清晰一些。

那就是如果不进行分类,那么这个行为的受害者是谁?

管理条例给行政部门赋予了处罚依据,罚款算是有法可依。

但我们在逻辑上依然可以追问,不进行垃圾分类到底伤害了谁?它的受害者在哪里?

对这个问题很多人会有想当然的答案,那就是如果不进行垃圾分类,环境遭受污染,所有人都是受害者。

但很显然,这个答案是极度偷懒的。环境的确可能被污染,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受害者。

或者换个角度,同样的环境,有的人认为自己受害者,有的人却认为自己是受益者。

有的人甚至仅仅是因为自己的环保情结受到了伤害,就罔顾事实,固执地认为垃圾不分类就伤害了所有人,硬要认定这是每个人的责任。

这位读者认为他不愿意冒着恶臭干脏活累活,就轻率地认为别人也不愿意这样做。

殊不知,你不愿意,有人愿意。

2016 年有部关于垃圾的纪录片在阿姆斯特丹获奖,名叫《塑料王国》。

画面中肮脏的垃圾场、艰难的生存环境,两个小孩子从小在垃圾堆中长大和玩耍……

你可以想象其中强烈的对比感,再加上情绪渲染中充满怜悯、来自上帝般俯视的关怀。

歪果仁最吃这一套了,获奖在情理之中。

关心环境、关心地球、关心人类命运,唯独没有关注片中的主人公本人及家庭,关注的都是一堆概念,却没有关注真正实在的人。

最后片中的两个孩子「成功地」被送回老家去上学,与父母分开成为留守儿童。

不用想,纪录片播出后,整个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都面临「转型」,失去原来的生计来源。

那个读者认为垃圾分类这种工作脏,没人愿意干,事实恰恰相反,垃圾分类回收是一个国际化的产业链。

在这个产业链的分工之下,总会有人从事又脏又累的工作。

就像汽车产业链,有人开高档车,但也有人钻车底修车,修车必然又脏又累。

再比如房地产,有人住高档别墅,必然有人需要面对泥土和灰尘。

在这个垃圾处理的国际产业链之下,也有人需要站在分工的底端,这是分工合作所产生的必然现象,不需要谁来强迫,就会有这样的分工。

你不去站在底端,不代表别人不会去站。你看不到商机的地方,不代表别人看不到商机。

事实上,在垃圾处理这个产业链上,进口「洋垃圾」一直背负着恶名。

但也正是这样的恶名,使得有人敬而远之,有人看到商机。

别看纪录片中的工作环境很差,但这个小老板的收入未必比那些对此嗤之以鼻的白领少,甚至更多。

垃圾分类完全可以市场化运作,而不是行政化强制。

两者的区别很明显,市场化是自愿的,有钱赚动力来自于内心的主动。

行政化的强制,也许对部分高尚的人有效,高尚的人还会主动行动。

但一个社会的活力在于,要允许一部分人不那么高尚。

强迫别人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,更不是什么高尚的行为。

当一个人的行动来自于强制,又是一个逆市场分工而行,强迫大家把专业的事交给非专业的人,这个时候抵触和矛盾其实早已埋下。

此前,这里推送过战小锤的一篇文章《收破烂就是最好的垃圾分类》。

明白人看标题就能明白,市场本身就是美德。

很多人想不明白,连那些以拾破烂、捡垃圾为生的人都不要的垃圾,你去花时间分类干嘛?

反市场的操作手法,到底谁是真正的受害者,这还真不好说,不信问问上海人民就知道了。

动辄就想着操心全人类,这是病,得治。

2019年07月07日


转载声明

图文仅供思考与交流,感谢作者原创与授权,欢迎转发分享,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。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少数派文选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